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又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实践属性和人民情怀。
深刻理解时代特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直面现实问题,洞察矛盾变化,顺应时势变化,不断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直面现实问题,观察时代脉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生态领域仍然存在发展与保护不协调、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并存等问题,以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直面问题,查找“病因”,诊断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体力透支”等“病症”“病根”,为我们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方法治理“生态病”打下坚实基础。
洞察矛盾变化,把握时代潮流。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环境领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的渴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突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现代化困境,既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也追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成为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突破。
顺应时势变化,引领时代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实现自身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有绿色性、协调性、公平性等特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凸显宏观谋划、整体发展、全面均衡等特点,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明形态,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实践属性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必须遵循的逻辑。作为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遵循和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它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实现了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源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世界的活动,而认识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并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引领全党全社会聚焦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些伟大实践不仅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也推动了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
从生态文明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转换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发展从“短平快”到“可持续”、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矛盾论”到“统一论”的重大转变,是认识观和发展观的重要升华,是发展思维、价值观念和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
由生态文明的规律性认识再到指导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在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组织、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上全面发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充分彰显了真理伟力、实践伟力。
深刻理解人民情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一t实践活动的原则和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鲜明特征和根本价值取向。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硬件提升,改善条件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力度,通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先进医疗设备等方式,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同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医疗事业。
二、服务优化,提升质量
在硬件提升的基础上,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还注重服务优化。通过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乡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障乡村居民的医疗安全和合法权益。
三、医保覆盖,减轻负担
医保制度的完善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扩大医保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减轻乡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同时,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和使用效率,确保医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健康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措施,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黄土坎乡政府 范诗涵
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福祉需要。将生态环境当作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把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各地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要满足当下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要给今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中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需要新的理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创造条件。
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应共同面对、同舟共济。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努力推动建设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挑战,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种广袤深沉的天下情怀,大大拓展了人民性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彰显的人民性,既是天人合一的人民性,也是天下大同的人民性。
作者:宁洁(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