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美丽但路途险峻的川藏线上,活跃着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常年奔走在这条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的“天路”上,用心中的科学标尺,为川藏交通廊道的建设“把脉问诊”。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杨宗佶、李战鲁、游勇、陈晓清、李秀珍、柳金峰(从左至右)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乡扎木弄沟考察易贡滑坡现场(6月28日摄)。
在位于西藏昌都旺北村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沿着六七十度的滑坡堆积体手脚并用往上爬的,就是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科学家,他们正负责川藏铁路选线的科学评估工作。这处上万年前发生过大型灾害的旺北村古滑坡,就是川藏铁路必须穿越的一个关键点。
川藏铁路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建成后从成都坐火车到拉萨仅需要13个小时。按照初步的线路方案,川藏铁路要横跨14条大江大河、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沿线山地灾害极为活跃,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铁路建设工程。在位于爬坡段的雅安到康定之间,由于面临巨大的地形高差和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短短的200公里,山地所科研团队联合中铁二院一起反反复复做了将近50个方案。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模拟实验泥石流导致的堰塞湖决堤过程(6月20日摄)。
从运行中的川藏公路、到建设中的川藏铁路,再到规划中的川藏高速公路。40年来,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几代科学家,用自己的脚步和科学的标尺丈量着这片灾害频发的土地,也多次在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中遭遇险境。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