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大国担当
——中国救捞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项行动篇
在承载期盼的搜救现场、在千钧一发的抢险前线、在需要护航的每寸海域,总有一群勇士用执着与坚守,诠释着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担当精神。他们,就是交通救捞人。
马航MH370搜寻团队齐心协力释放拖鱼。
不曾放弃的跨洋大搜寻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 客机失联,机上154 名同胞的安危牵动着人们的心。按照部署,交通救捞派出3艘大功率专业救助船,携带相关设备和100 余名专业人员,历时65天,完成32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大搜寻。
2015年9月30日至2016年12月3日的332天里,按照中马澳三方政府联合声明和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东海救101”轮再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MH370客机水下搜寻专项任务,在渺无人烟的南印度洋西风咆哮带,搜寻团队共扫测海域2528.8平方公里,查找可疑区域39处。
“你看我们这艘船挺大的吧,船长100多米,功率14000千瓦,还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机库,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救助船之一,可到了广袤浩瀚、气候恶劣的南印度洋,便显得渺小而脆弱。”尽管拥有丰富的远洋经历,但这次南印度洋之行还是让“东海救101”轮船长刘学洪捏了一把汗。
由于负责搜寻的水域远离国际商船航线,距离最近的补给点也有1300海里,单程航行需要4天半,属于真正的海上“无人区”,而每个航次任务至少要在海上坚守40多天,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这此任务对救援团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正是这样的磨砺,让‘东海救101’轮初步积累了深海远洋跨国联合搜寻的经验。”东海救助局局长肖跃华说。
辽宁抗洪抢险中,解救受困群众。
百名受灾群众大转移
这里有刚满月的婴儿、临产的孕妇,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2013年8月22日,当辽宁抚顺被洪灾肆虐,整个清原县多数村庄一片狼藉,大批群众被困洪水中时,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立即指派两架专业救助直升机千里驰援。
“当时我们看到的第一景象就是:整个清原县城被淹在水里,原本只有10厘米深的小河沟水位一下涨到8米!”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绞车手陈刚说。由于雨水太大太急,造成这些山沟里建起来的村落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大水冲垮了房屋,水里有连根冲起的大树、家电、砖瓦,甚至有一个养猪场1000多头猪全部被冲走……
山地救援犹如踩在刀刃上。陡峭蜿蜒的山谷、变幻莫测的气象、复杂密集的高压电,不仅严重影响飞行救助的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救助机组的人身安全。
在一名临产孕妇的紧急转运过程中,由于被困村庄遭洪水破坏,地面到处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树根、泥沙、巨石等障碍物。“但是,孕妇不能吊运,只能选择野外落地的方式,用担架抬上飞机。”陈刚说。在经过几番盘旋侦察后,他把大半个身子伸出机舱,指挥飞机成功着陆,并将产妇及时送医。
此次抢险救灾中,机组人员克服艰难险阻,投放救援物资3.6吨,转运被困群众和伤员104人,创造了救助飞行队远赴内陆执行抗洪救灾任务救助人数的新纪录……
“东方之星”轮被打捞出水。
守护生命的尊严
2015年6月1日夜晚,“东方之星”号客轮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顷刻间倾覆翻扣,船上400多人遇险。交通救捞组织精兵强将,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
制定科学的打捞方案,是最先摆在应急队面前的难题。“沉船扳正、起浮作业中,可能产生未知的风险因素很多,需要精确核算所需的起浮力,还要防止起吊过程中翻转、滑落、折断,从而可能造成对幸存者的二次伤害或对遗体的损坏。” 上海打捞局副局长蒋岩说。结合历次打捞工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改进的打捞方案最终敲定。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急队员勇往直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穿引过底钢缆时,为了不被水流冲走,潜水员孙宝锋用腿紧紧地夹住江底的大石头,用肩膀顶在难船船舷上,固定住身体,再侧着身,把手中的攻泥竹片从缝隙中,由低往高,一点一点地捅了过去。在另一旁接应的潜水员李新则冒着呼吸脐带被受损船体割断的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钻进船底,在水下漆黑的环境中,接过了捅来的竹片。
救捞搜救应急队员通宵达旦,连夜奋战,大部分队员的睡眠都严重不足。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因为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抓紧工作,赶快下潜,把人救出来,把船捞出来。
完成我国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任务。
特殊的“护航”任务
2017年8月21日下午,山东烟台附近的海域上演着一场海上大“救援”,参演主角是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其中有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首次有外国航天员参与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
无论是为航天员海上训练提供保障,还是在卫星、宇宙飞船上天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中,每当国家需要之时,交通救捞人总是冲在最前面,筑牢生命保障线,认真完成“护航”使命。
2016年10月17日7时45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交通救捞派出4艘专业救助船、3架救助直升机,在西起连云港、东至关岛的水域构筑了一条2500海里的生命保障线,确保飞船发射上升段出现特殊情况需紧急返航时,能快速搜寻打捞返回舱和救助航天员。
“为了成功完成‘神舟十一号’飞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务,保障团队经历了二个多月的前期改装和海上试验、训练等筹备工作。”参与保证任务的北海救助局救助船员高健说,“整装待发的时刻,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内心中充满着骄傲与自豪。”
5年来,救捞系统先后独立承担了“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神州十一号”飞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务。
起重船“德瀛”轮、“得渡”轮准备起浮沉船。
为了那一方碧海
为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创建绿色、平安、文明、畅通海区,清除碍航沉船沉物和潜在重大污染源,渤海海域“碧海行动”于2014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交通救捞人已成功打捞渤海湾沉船36艘,预计到今年年底将累计打捞沉船50艘。
今年盛夏,北方大地被高温笼罩,海上也是酷热难耐。“碧海行动”辽宁海区项目经理邢思浩,带领着他的潜水员和船员们,执行2017年渤海湾“碧海行动”“方舟020”轮打捞工程。烈日当空,甲板上的温高达50摄氏度,人稍一动作,便汗透衣衫。
不辞辛苦的奋战源自于内心的一份责任。“在‘方舟020’轮的不远处,有一艘 2016年因撞上海底沉船而沉没的‘LianMeng 9’轮,要是早一点把下面的沉船打捞起来,‘LianMeng 9’轮也就不会沉没了。”邢思浩露出心有不甘的表情,“不过,这一次我们要把这两条船一起捞起来。”
自“碧海行动”启动以来,邢思浩作为项目经理,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已经为此连续奋战多年。“每一分钟都是为了守护那一方碧海的安宁。”邢思浩说。
“南海救118”轮执行任务。
“没有我们啃不下的硬骨头”
2015年年底,两艘船只在我南海某岛礁先后搁浅,由于该岛礁位于南沙群岛海域,远离陆地,周边情况十分复杂,为清障作业增添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2016年2月,为保障海上航行安全,交通运输部要求救助打捞力量前往实施海上清障工程,南海救助局接命后派遣“南海救118”轮、“南海救115”轮两艘远洋救助船执行任务。
为万无一失完成这项艰难工程,在部救捞局的精心指导下,南海救助局高度重视,专门抽调精兵强将,会同广州打捞局的打捞专家以及多名经验丰富的救助潜水员随船前往。
在对第一艘钢质搁浅船进行脱浅作业时发现,由于船底插入许多礁石,且船舱底部有石块重物,仅靠一艘救助船无法顺利将其拖带出浅,经现场工作组讨论,由另一艘“南海救115”轮前来增援。在两艘救助船紧密配合和救助人员共同努力下,该搁浅渔船最终被成功处置。
对另一艘木质搁浅船的清障也绝非易事。由于搁浅位置太浅,救助工作艇无法靠近带缆,只能完全靠人力涉水徒步把250米长、总重超过1吨的缆绳从工作船牵引至搁浅船。现场因岸滩效应,回头涌浪高达3米,十多名救助人员在海浪低及腰、高过顶的险滩中艰难前行,常常是人刚前进3米,又被浪推回2米,橙黄色身影在席卷的白浪中若隐若现,让见到此幕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经过救助人员努力,木质渔船也最终被成功拖离礁盘妥善处置。
南海岛礁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与宁静。“工程再困难,我们也要做!干救捞这行的,没有啃不下的骨头!”在此次清障工程中因操船技术过硬,被誉为“赖悬停”的船长赖志兴如是说。
潜水员完成任务后出水。
用指尖探寻生命
2016年6月4日,四川广元白龙湖景区一艘游船突然翻沉,1人死亡,14人失踪。事故发生后,交通救捞31名勇士千里驰援。
经探测,沉船水域水位较深,达69米,周围水域最深处达百米,已大大超出空气潜水60米的极限,必须采用混合气潜水,普通的社会救援力量根本无法施救。
“混合气潜水需要闭式钟等专业设备,但是由于当时条件并不具备,我们就用空气潜水用的吊笼等设备进行混合气潜水,相当于用白求恩时代的设备做了一次现代化的手术。”烟台打捞局潜水医疗保障中心主任纪培浩表示。
氦氧潜水刚过24小时还不到36小时的合理安全时间,头一天的疲劳作业还没有缓过来,潜水员姜骥和刘思材再次下水,并成功将一名遇难者安全带出水面。在合理的风险范围之内,做出最大的努力,这是他们的坚守。
经过4天搜救,勇士们搜寻打捞起11具遇难者遗体,用技艺、胆识、情怀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遇难者家属以莫大安慰。
“华天龙”轮打捞被台风吹倒的卸船机。
创造打捞新速度
2015年10月,超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广东湛江,狂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码头、港口设施损毁严重,多艘船舶沉没、搁浅,湛江地区居民财产和人身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整个湛江市好像都被大风刮倒了,瘫痪了好一阵,连打电话都困难。”至今回想起来,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处起重总监、高级捞工戴长根仍然唏嘘不已。
台风肆虐之后,应急抢险队伍火速奔赴现场救援。经过连续22个昼夜的奋战,抢险队相继救助、打捞11艘船舶,并清理了灾区航道和水面油污。平均2天一艘船舶的打捞速度,创造了中国救捞史上的新纪录,确保了湛江港集团、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码头等港区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
□评论
关键时刻显本色
每一次大营救都惊心动魄,每一次下潜都凶险万分,每一次深海打捞都凝聚期盼……如果说锦上添花是在演绎精彩,那么救捞人始终扮演着雪中送炭的英雄暖男。危难面前,他们的出现总能峰回路转;关键时刻,他们更是用实力彰显了大国担当。
五年来,救捞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加强救捞能力建设,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和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工程中,救捞系统干部职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决完成国家使命任务,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英雄本色熠熠生辉。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中国救捞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国家任务的五年,亦是见证中国向救捞强国迈进的五年。上海打捞局将韩国沉没近3年的“世越号”整体打捞出水;烟台打捞局圆满完成3000米级ROV(水下机器人)海试任务,标志着中国救捞具备3000米级深水救捞能力;“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交通救捞构筑了一条2500海里的生命保障线;6名潜水勇士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入313.5米的深海,标志着我国大深度饱和潜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当辽宁抚顺被洪灾肆虐,救助飞行队立即指派两架专业救助直升机千里驰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
五年中有太多的纪录被打破,交通救捞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用实力和勇气捍卫着中国救捞的尊严与荣誉!
一切动力的源泉,来自于近五年来愈加完善的顶层设计,国家战略的引领发展和救捞精神的传承发扬。
从2007年交通救捞首个国家级规划——《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开始,到2014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专业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以及2016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交通救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广大救捞干部职工对改革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新的活力被激发,进而增添了救捞事业阔步向前的新动力。
与此同时,国家战略的持续引领,为专业救捞体系加快建设提供了黄金机遇期。未来,在深远海救捞能力和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保障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和国家海上战略通道物资运输安全方面,交通救捞大有可为。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几代救捞人的庄严承诺。也正是这样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与情怀,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救捞的明天会更好!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