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背影,斜跨一个工具包,计算器、钢卷尺、对讲机、记录薄……是他的“宝贝”,目光明亮,笑时一脸真诚,笔者见到王建义时,他正在中铁七局集团三公司西安地铁6号线项目现场测量。
其貌不扬的他是工友们眼中的“技术大拿”,1990年至今,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一步步走到技师、高级技师。2018年通过中国中铁特级技师考核,正式纳入该公司工程测量专家技能人才库。今年4月初,他被该集团公司评为“金牌职工”。
创新源于积累
他起点很低。1990年,18岁的他正在备战高考,修了一辈子铁路的父亲却把他带到京九铁路工地接了自己的班。从高中生到一名现场测量初级工,他还没来得及慢慢适应,就跟随师傅扛起仪器,翻山越岭。从此,他与测量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间,宁波招宝山隧道、南京地铁、广州地铁、沈阳地铁、郑州地铁、石家庄地铁、西安地铁,他作为主测成功贯通隧道26条,施测范围涵盖铁路、公路、隧道、桥梁、路基等类别。
那是2011年初,在郑州地铁2号线项目,通过全线考核选拔的他作为测量技术骨干加入了盾构测量控制技术课题研究工作组。由于地铁盾构施工需要将地面上的测绘控制点引至地下,用来控制地下结构物的位置,“悬镜法”遂成为地铁施工测量中不可逾越地一门关键技术而广泛应用。在“悬镜法地铁竖井联系测量技术”课题研究中,他经过思考和现场实践,提出了采用新技术替代过去目测的传统测量技术的方案,并将自己通过采用万向接头先进方法悬镜测量技术新成果提交课题研究组,成功地解决了现场测量中悬挂棱镜的转向问题,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年底,他撰写的《悬镜法地铁联系测量研究》论文荣获中铁七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制定行业标准
2015年,石家庄地铁1号线项目,他在北方投资公司指挥部举办的测量竞赛中一举夺魁,技能受到各方肯定和好评。随后他受邀就盾构的控制测量技术向全线所有标段进行了专业授课,并受邀参与了中国中铁技术中心组织的《盾构法隧道测量工作指引》一书的编制工作。
技能被大家肯定是值得高兴的,可是自己从来没参与过制定行业标准,让他心里忐忑不安。为了不辜负中国中铁技术中心导师的期望,他白天完成工地测量任务,晚上就挑灯夜战,查阅各类测量规范和专业书籍,学习各类测量软件的应用。对自己的测量成果反复进行复核,对施测方案进行优化,经常一忙就是大半夜,第二天照样带着徒弟们去现场测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该书终于审核通过,如期刊印,向各单位发放执行,至今仍作为测量工作参考标准在中国中铁范围内实施应用。
能够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让王建义信心百倍,同时也让他认识到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不加强学习,就无法适应测量工作的发展需求,他积极参加公司各类测量培训班和比武大赛,与同行切磋技艺,不断完善提升自己。他先后取得了本科毕业证、测量职业资格证、岗位能手……
挑战自我极限
一个超长的隧道,两头一起向中间掘进,它们是如何准确对接不错位?这正是王建义要解决的,在专业上叫控制测量。作为项目测量负责人,他感到任重道远,测量工作是工程的“眼睛”,掌握着隧道前进的方向,如果偏差超限,将会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他带领着工友们如履薄冰,精益求精。
西安地铁六号线项目的控制测量,是王建义测量职业生涯中挑战自我的珠穆朗玛峰。
受地质影响,该项目盾构区间线路设计为400米小半径曲线,且有90度的大转弯,被公认为西安地铁开始建设以来测量难度系数最高的标段。面对挑战,如何克服距离变方向时出现的误差,王建义带领团队精心制定了《控制测量方案》,并反复校核优化,最终选定采用三角形加节点网组合的方案,从始发井至贯通前200米段洞内导线测角站高达45站,对他来说,前所未有。
2019年4月28日9时58分,随着盾构机缓缓钻出地面,该项目锦业二路站至丈八六路站区间隧道以21毫米实现精准贯通,比目标误差小了29毫米。该成果受到业主、第三方监测等单位的高度肯定。王建义作为代表在全线测量总结大会上作了经验报告。
30年职业生涯,王建义说他对家人有太多的愧疚:2011年老婆产后没几天,他接到通知,立即奔赴郑州地铁建设工地;2012年,父亲脑梗住院,项目施工正在紧要关头,他作为盾构机地下“航行”的“舵手”,无法离开,只能依靠家里人照顾父亲;当隧道贯通,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刚学会走路的女儿望着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他,却怎么也不肯叫爸爸……
他说,在工程单位,这些都是常态,工友们家家都是这样的。
王建义坦言,自己的人生就像他从事的工作一样,不是什么惊天伟业,他的人生轨迹更多地像一条平凡的直线,但是,30年,这条直线始终保持着笔直地向上延伸,这本身就是不平凡。
“无论什么技能,只要一头扎进去,往深了钻,最后,总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工程测量如果是一方广阔的海洋,我愿用一生去探寻海底的世界。”王建义说他喜欢测量工作,这不仅是他的职业还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从全站仪里面看到的世界不一样,一草一木都带有坐标,一切都已数字化。他还说等以后有时间了,想带着家人坐上高铁,去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工点,重拾那些艰难而又温暖的回忆,这是他最开心和值得骄傲的所在。
(文/董志振)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