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高举高打的营销攻势下,英菲尼迪 “敢爱”的品牌理念为大众所熟知。而在4月8日Q60上市会上,英菲尼迪却用“挑战者”发出了新的品牌宣言。
“从’敢爱’到’挑战者’,这是我们过去一年思考的积累,这不是转变,是更聚焦的一种进化。”在媒体沟通会上,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逸为这一变化定性。
由强势转为低调的英菲尼迪正在强化自身的“挑战者”基因,以期通过深度的本土化战略打牢在华发展的根基,顺利度过爬坡期。
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逸
一年里的三个哲学级思考
2016年的4月8日,陆逸高位接盘英菲尼迪。时过一年,在外界眼中逐渐变得寂静的英菲尼迪在其带领下在做怎样的布局调整?
对于此,陆逸的答案真诚、务实。“英菲尼迪品牌是一个只有三十年历史的年轻品牌,今年是进入中国的第十年,但实际上真正在中国本土化生产只有两年时间。所以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我们不想高调的主动对外宣传我要干什么,我想要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不能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摆在我及我们团队面前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去思考及探索。”
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雷新将其戏称为类似“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到哪里去”的哲学级问题。
在此思路之下,英菲尼迪对产品和技术、品牌以及市场营销活动进行了深入探索。
“这三个事情是我们在过去一年里持续不断思考及酝酿的。所以,过去的一年很忙也很充实,我自己获得的东西也非常多。”
“把英菲尼迪品牌内涵直接大胆的说出来”
作为过去一年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英菲尼迪的品牌内涵(Empower the drive)有了全新的注解。
在陆逸看来,品牌并不是一个口号、一个名字,品牌代表的是精神;之后再围绕着品牌精神展开市场活动,最后才能跟客户产生共鸣。
“做品牌不是靠一个口号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品牌口号必须是非常落地的。从产品本身的DNA出发,从本身的企业文化出发,最后聚焦到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与目标消费人群建立联接、产生共鸣。”
能在80年代去开创一个年轻的豪华汽车品牌,英菲尼迪的创始者们这种勇气本身就体现了“挑战者”精神。在后续发展中,为了保持年轻豪华品牌的独特性,英菲尼迪也在不断用挑战精神去创造更多的具有挑战能力的产品和技术,例如,推出第一款跨界的跑车型SUV、全球首创的线控转向DAS技术。英菲尼迪富于挑战的精神也在影响持有相同理念的车主们,不盲目跟从,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此我们希望把英菲尼迪品牌的内涵直接大胆的说出来,就提出了“挑战者”品牌战略。从“敢·爱”到“挑战者”品牌,实际是因为本身的环境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我们也要根据变化不断的调整、创新、挑战自我。因此在当下,我们与消费者的沟通要更有力量,更直接、更聚焦。”
深度国产化是根本路径
相比于之前的爆发式增长,英菲尼迪2016年全年累计销量超过4.1万辆,同比仅增3.4%。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英菲尼迪销量刚过万,同比增4.5%,相比沃尔沃、雷克萨斯、凯迪拉克等竞争品牌两位数增长,确实有些缓慢。
“目前的销量我觉得很正常,因为英菲尼迪是一个进入豪华车市场的新军,我们合资企业成立才两年,如果大家看汽车企业的发展,所有的汽车品牌进入中国,销量都会有一个至少四到五年的爬坡期。”陆逸对于尖锐的销量问题,非常坦然。
在他看来,伴随企业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增加、运作能力提升及投资力度加强,就会迎来一到两个爆发期。
对于爬坡期的发展战略,陆逸认为英菲尼迪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进行国产化工作,而且要深度国产化。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如果英菲尼迪品牌要扎根中国,就要真正的了解客户,扎根于客户、扎根于市场,成为一个企业公民,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深度国产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
“所以说国产化也是所有车企在爬坡期的四到五年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非常重要的战略。”
英菲尼迪曾经的高调和强势仿佛就在昨日。虽然过往的高增长纪录让业界瞩目,但也有人将其看作是品牌过度营销后的“昙花一现”。经历了高层频繁更迭、销量断崖式下滑后,英菲尼迪是否已经触底反弹?回归低调后,专注于本土化的英菲尼迪能否在爬坡期再给外界更多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吴晔)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