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忙着对本地的GDP“挤水分”,有的是公开挤,有的是“秘密挤”。例如,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核减2016年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核减幅度占原工业增加值的40%,占全区GDP比重约为16%。1月1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宣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2亿元核减为6654亿元,核减幅度约为33%。
看到这样的消息,既让人觉得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在中国经济发展更看重质量和长远目标的时候,GDP适度“缩水”,反而是地方政府真实一面的展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虽然是“自曝家丑”,但好在让人看到了真诚。多年来,地方政府包括不少媒体乐于宣传漂亮的GDP数字,全然不顾其中的谬误和随之而来的风险。如今能陆续做到挤水分,出乎一些人的预料。
最早爆出GDP掺水的是辽宁,其后吉林和内蒙古也曝出GDP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想做小动作,会越来越难。
这就要谈到去年发布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当时,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讲到,方案实施后会“有利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质量”,而且“通过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能够提高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能力和水平”,其结果会使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更加精准,中央也能更明确知悉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既然有统一管理和筹划,地方上的“小动作”就会越来越少。而且,过去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通过GDP成绩为自己“邀功”,不惜大幅作假,甚至跟省里“买通关系”,而在强力反腐的举措下,这样的行为会得到遏止,而此前类似的行为也会随着反腐和廉政建设的推进而不断纠错——直到产生GDP“瘦身”的效果。
由此看来,地方政府给GDP“挤水分”,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虽然这样的数字变化可能在短期内会给民众以失望情绪,甚至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但长远来看,却能起到刮骨疗伤的作用。
一方面,它让舆论看到了地方政府开诚布公的行为,这对塑造“阳光政府”形象很有好处,承认错误比蒙蔽真相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此番行为,也能让相关部门看到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的真实问题,再针对不足情况加以改进。
进一步说,让GDP“瘦身”,要放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来观察。比如,未来的经济增长如何保量又保质?地方政府如何处理“不能再唯GDP论”和“要出政绩”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恐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