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学技术在商品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槟榔产业,科学技术更是成为了推动其绿色改造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当前,中国槟榔加工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专家针对槟榔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方向及产业化发展对策,为槟榔产业的绿色改造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前,海南省槟榔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槟榔研究中心主任吉建邦首次发现和提出了苯并芘是烘制槟榔产品安全性主要原因。据悉,槟榔干果加工方式决定槟榔块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早期的槟榔干果是用炭炉供热烘干或木屑熏制而成,其质量无标准化,存在着安全隐患。研究表明:苯并芘污染是引起槟榔干果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可能产生食品安全的14项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其中苯并芘含量超出了国家安全限量(5ug/kg)标准,分别为黑果26.52ug/kg、白果17.62ug/kg,虽然在传统槟榔加工过程中,经过清洗、炮制等处理,使产品的苯并芘含量大幅降低,但仍不能达标,而用环保烘烤加工槟榔干果其14项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限量之内。
这一发现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各槟榔初加工企业也在积极响应,提升槟榔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在生产中,槟榔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推动了槟榔初加工产业的绿色改造和转型升级。比如,槟榔的龙头企业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高精尖产业流程。从洗籽、烤籽、压形、挂表、切籽、去芯、选片、点卤等每一个环节,都拥有严格的生产执行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其中,在“选籽”环节,会对每颗槟榔果进行24小时的高温消杀清洗,确保每颗槟榔都能够达到严苛的卫生标准。在“烤籽”环节,则采用特殊技术软化槟榔籽的纤维,激发其原有的香味。清洗烘烤后的槟榔籽会再次进行筛选,按照槟榔的纹路和形状进行精细的切籽,并将槟榔芯彻底去除,同时淘汰不合格的槟榔片。在实践中,槟榔企业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其中,槟榔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成为双方探索的重要方向。
总之,以科学为新引擎,推动槟榔产业的绿色改造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当下的必然趋势。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槟榔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