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季度,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四风”问题170起,处理279人,处分156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党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滋生腐败、滋生贪官的“源头”和温床。“四风”不破,腐败难除,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人民利益就会受到严重损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是坚定的,信心是强大的,措施是有效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近期中纪委通报查处情况看,不仅在甘肃乃至全国都还“四风”问题,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彻底消灭“四风”,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破“四风”、除腐败,要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出重拳、下猛药,标本兼治。
要以认真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契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强硬、管用、具体的手段和措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从思想行动上始终把解决“四风”问题作为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键点。
一是牢固意识,夯实思想根基。思想决定行动,坚持突出思想建设重要地位,紧紧扭住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不放松,坚持不懈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服务意识和遵章守纪意识,锻造思想过硬、作风优良、较真碰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切实把好“政治关”。
着重抓好以《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重点的党纪国法和警示教育,确保党纪观念、法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遵章守纪的自觉。
深入持续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牵引,严抓狠抓坚持不懈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打牢腐败亡国实干兴邦清廉盛世的思想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以合格党员为最低标准,争做优秀党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筑牢拒腐防变思想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到洁身自爱、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全身心投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
二是完善机制,构建惩防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之下一视同仁。从源头上遏制“四风”问题,制度保障是基础,必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广、内容全的规章制度。
要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使用管理考核机制,坚持以德为先、才为后,德才兼备优先使用的标准,切实把思想品德优秀、能力素质全面的党员干部选进来、使用好,严控“入口关”;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筛选、识别功能,坚持“考绩”、突出“评德”、严格“察纪”,重点做好遵章守纪、道德品行、经济发展、能力素质的考核评价,严把“考核关”;建立和完全科学、公平的奖惩制度,彻底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好一个样、轮资排队、平衡考虑的奖惩陋习,充分激发党员干部争优创先内在动力。
三是强化宣传,实现党群聚力�;揽咳褐�、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动群众,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情报员”、“侦察员”、“信息员”作用,让更多 “朝阳群众”参与其中,增加反腐倡廉和反腐败工作建设力度。
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增加宣传时间,党政一把手带队宣传、党政机关轮流宣传,上山下乡入户宣传,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切实构建无死角、无漏洞的宣传网络,让党和政府坚决反腐、持续反腐、严厉反腐,持续转变党风政风的态度,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四是坚持严惩,净化党内风气。“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遏制“四风” 蔓延、打击腐败问题,要保持严惩、重罚、快办的高压态势,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督查检查机制,保持监督管理的强势推进,让贪污腐败者谈察色变、闻风丧胆、丧魂落魄,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谁碰谁就粉身碎骨、身败名裂,始终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威慑力,坚决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党员干部身上一旦发现“四风”苗头和倾向,要及时跟进通过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等形式,促其清醒、悔改,及时修正偏差回归正道,防止小错酿成大错。“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严重损坏党和国家形象的,没有禁区、没有例外,杜绝以功抵过、敷衍了事,坚决 “零容忍”,坚决从严、从快、从重依章依纪依法惩处,不让一个贪污腐败份子漏网,不让贪污腐败份子得到丝毫不法之财。
破“四风”、除腐败,要继续保持高压、持续的态势,构筑廉洁奉公、风清气正、洁身自好的反腐大堤,坚决打赢反贪反腐这场正义之战,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中共蒲江县委编办白文福)
(新媒体责编:news)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